冷灰
24号
启体

第七十章 当官难,祭祀为先(1 / 2)

作者:寒梅惊雪字数:未知更新时间:时间测试1713952734

八月二十日,利出行。

沐春拉着顾正臣的衣襟,满是不舍地喊着“先生”。

沐英走上前,抚摸着沐春的头,轻声安抚:“先生此去是为了朝廷效力,以他的才能,用不了几年就会回到金陵,到时候你拜他为师,好好精研学问。

顾正臣弯腰,抓着沐春的手,平和地说:“在临走之前,先生留一句话给你,你且记在心上。”

“先生请说,我定谨记于心。”

沐春小脸之上满是认真。

顾正臣微微点头:“你想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,应该野蛮自己的体魄,文明自己的精神。武能杀敌立功,文能治世一方。如此,可成大器。”

沐英看着点头记下的沐春,称赞道:“野蛮体魄,文明精神?听着倒是新鲜。说真的,我很想将你调入军营……”

顾正臣摇头。

去军营,开什么玩笑。

不甘心。

顾正臣只是抬了抬手,开口道:“祭祀准备事宜不可大意,需检查再三,不得有误。”

句容位于金陵城东南方向,走官道,一百一十里。

具体要求,不饮酒,不茹荤,不问疾,不吊丧,不听乐,不理刑名……

洪武五年又下诏,“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”。不久,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。

洪武四大案,文官里面多少还有点生存率,有不少人可以挺到朱小文、朱老四时期混口饭。

按照明代朝廷规制:

祭祀

顾正臣哪里有什么斋戒,光是翻看、揣摩这《到任须知》就用了三日时间,让顾正臣有些怀疑,这所谓的斋戒三日,到底是不是专门留出时间让官员看说明书的……

感情当个官,还得到处拜码头啊。

所以在洪武朝,特别是洪武五年以后,出现乞丐,不是知县不作为,就是假的,估计是现在的检校,后来的锦衣卫冒充的……

刘伯钦握了握拳。

祭祀之地,

不赶时间,两日可至。

赵斗北吐出喝到口中的茶叶,冷峻的脸颊微微动了动,抬手抓了抓右眼黑痣上的毛,淡淡地说:“该来的,迟早会来。听说这知县,只是一个弱冠的年轻人,还是一位举人,不知县丞此时心情如何?”

《左传》中云: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
武官就算了吧,除了几个亲戚,一个善防守的,几个藩王担保的,一群能力不咋滴的,其他基本上全跟着蓝玉排队领孟婆汤了。

这是一份当官说明书,合三十一条,对应三十一页。

吏部大笔一挥,弄来一个举人!

呵,自己堂堂进士,居然被一个举人踩在头上?

刘伯钦不服气。

刘伯钦深深吸了一口气,沉声说:“命礼房做好祭祀前准备,洒扫社稷坛,备牲醴、祭仪以候。查看祭祀器物,若有损坏,当速修理;命令仪仗皂吏,随时候着,祭祀迎接时,不得有缺;安排耆老,到时负责导引;告知县学教谕与生员迎接日期;备好祭祀祝文,安排人通报知县祭祀日期与所在,留两个人在那里听差……”

顾正臣知道,这些祭祀,从本质上来说,是古代的“思想教育”,和后世诸多教材,也就是内容不一样,目的都是一致的:

灰蒙蒙的天色之中,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群人。

老子是知县,你们都老老实实交代。

有司新官授职赴任,未到城一舍,二三十里而止。

句容以西,二十里驿馆。

做个顺民。

斋者,整齐其内。

社稷为土谷之神,土载育万物,谷养育民众,是立国之本、立政之基。

按照要求,知县需要每个月亲自点视粮米,肩负查找困难、无法生存下去的百姓,将其送入养济院,如果有人游荡在外乞讨要饭,那就是知县的失职了……

也就是说,祭祀是当官的

之所以说社稷坛是

《礼记·祭统》有云: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。”

也就是官员都敬重诸神明,那百姓自然也跟着敬畏。

刘贤答应,退至门外,心中颇是看不起。

顾正臣并不在意,继续翻看《到任须知》,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慧,有这一套说明书在手,没有丝毫当官经验的人,也不会抓瞎,不知从何入手。

戒者,禁止其外;

顾正臣很感激朱标的保护,挥手告别沐英、沐春等人,上了马车,与顾诚、孙十八踏上前往句容的路。

顾正臣翻看几页,有些唉声叹气,后世电视剧害死人啊,什么新官上任,微服私访就进入了地界,然后抓一批恶人,亮出身份:

在勘验过官凭文书之后,刘贤行礼。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报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