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灰
24号
启体

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陈宁的咒怨(1 / 2)

作者:寒梅惊雪字数:未知更新时间:时间测试1713952734

天不亮,奉天殿内已开始奏事。

朱元璋端坐于宝座之上,听闻百官奏禀诸事,分析利弊,询问要务,剖决如流。

礼部尚书刘绍先跪奏:“陛下,天下僧尼、道士数量已是查清,合九万六千三百二十把人。如今释、老二教崇尚太过,徒众日盛,安坐而食,空耗民财,当严以管束。尤是僧寺数量,累年猛增,一县之内,民无五万,僧寺却已五座……”

胡惟庸瞥了一眼刘绍先,这个家伙怎么就不开窍,皇帝毕竟曾经在皇觉寺上过班,撞过钟,要不是皇觉寺发的僧袍破碗,皇帝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参加红巾军。

你让皇帝治理僧寺,不就等同于让皇帝忘恩负义?

果然。

朱元璋脸色一沉,缓声说:“此事朕知道了,刘卿退下。”

刘绍先暗暗叹息,起身站了回去。

看来陛下还没认识到释、老二教的危害,任由其壮大,只能喂养一群闲人啊。

和尚除了白天敲木鱼,晚上撬功德箱,还能干嘛?

道士除了白天做法师,晚上打坐,还能干嘛?

这群人给大明王朝带来不了任何物产与财富,他们吃的喝的都是百姓供出来的,浪费的是百姓的,而这群人有了钱,反而去占百姓的地,抢百姓的粮食,放给百姓高利贷。

近十万僧道,这还不管管!

刘绍先不甘心,但也清楚,触怒朱元璋没好下场,索性另寻机会再奏陈。

胡惟庸观察片刻,终还是在最后站了出来。

“退朝!”

朱标见朱元璋心情不错,想了想说:“父皇,儿臣以为顾正臣此人有些才能。他坦言,想要让百姓饱腹,就不能墨守成规,提出应因地制宜,兴当地百业……”

“当年孔夫子感叹,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你要牢记在心,官员善欺下蒙上,不可只听其言,治国理政,是干臣还是奸邪小人,还需观其行。”

朱元璋起身,看着思虑周全的朱标,含笑道:“这样才对,朕可准他施策新法,不可准他无奏而行。大明天下,规矩不可破,然行事之法,尚可商议。这样吧,你转知顾正臣,若有事务,发奏报两份,一份至中书省,一份送东宫。”

不,只是一个脚指头……

毕竟,父皇是陛下,不可能为一个七品知县开脱,而自己是太子,可以为官员开脱而百官并不会过多责备。

“父皇……”

朱元璋看向俞溥。

众官员面面相觑。

官员奏报入东宫,这事看着寻常,实则大不寻常。

朱元璋淡然一笑,目光扫过众人:“都是有谁认为吃饭可作为治国纲要的,站出来让朕看看。”

“臣领旨。”

“儿臣谨记。”

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:“这顾正臣倒是个人才,把治国如此大事,用两个字就概言了。这与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虽是不同,却也相通。”

“吃饭?”

俞溥有些不安地走出来,自己上个月还是大都督府经历,这才成为户部尚书,诸多事尚不清楚,仔细思量朱元璋的心思,小心回道:“陛下,臣以为将吃饭作为治国纲要,想来并非吃饭二字,所言应是百姓皆能饱食,则万民安业,天下太平,此言论有可取之处。”

朱标思虑一番,定了定心神,下定决心:“父皇,顾正臣此人年轻,锐意取新,言谈之中多有奇论奇法,无论是心肺复苏之法,还是那古怪的锻体之术,皆不见典籍之中。若他胸中有策可让句容百姓吃饱饭,儿臣以为,可准他先奏禀,父皇批阅之后,再着他施策。”

“哦。俞溥,你领户部,如何看?”

御史大夫陈宁饥肠辘辘,暗暗咬牙,忍不住埋怨:“东宫宾客、谕德之中,是谁如此不开眼,竟提出吃饭是治国纲要之言论,害我等无饭可吃!”

无人敢应。

朱元璋见无人奏事,看向胡惟庸询问:“淮安府盐徒一事,可有消息?”

陈宁知失礼,连忙走出来跪下,先是请罪,见朱元璋没有怪罪,便直言:“治国繁复,虽呕心沥血难以处理妥当,万千事端,岂能定在吃饭一事之上。臣以为,以吃饭作治国纲要,实是粗鄙言论。”

内侍见朱元璋走了,连忙扯着嗓子喊。

朱元璋看着似不同于昨日的朱标,询问:“你认为顾正臣所言如何?”

朱元璋坐定不久,朱标便入殿求见。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报错